尊重事实——理性看待再评级
在钱币收藏圈,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:没有卖不出的货,只有卖不出的价。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。因为,现实中,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:品相高端的钱币,报价很高,也会有人买;品相低端的钱币,只要价格合适,也会有人要。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。但是,任何一项钱币藏品的交易,都会有一个前提核心问题,即:钱币藏品的品相优劣是如何定位?是卖家说了算,还是买家说了算?因为,只有交易双方对钱币藏品的品相优劣程度达成共识,才能够依品论价,才能够确保交易顺利进行。
在有评级币之前,钱币品相的优劣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,圈子内,大家都是按照行内多年形成的习惯来评判,卖方多是以原包装、卷拆、原光、通货、几品等描述来介绍,而买方也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,因此,品相优劣程度的不确定性很大。卖家如果把握不准品相的优劣等级,定价高了无人问津,定价低了被人捡漏。而买家如果缺乏经验,只能是盲目选择,结果更是难以预料。而有了评级币之后,大大方便了钱币藏品交易,交易双方可以依据第三方评级机构评定的分数等级,来判断品相的优劣,来衡量价格的高低。
然而,由于评级公司、评级周期的差异,再加上裸币送评资源的不同,评级币即便是分数相同,也有分数合理与不合理、养护与非养护、自然彩与非自然彩、自然包浆与非自然包浆等较为复杂情况的存在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仅仅以分数作为衡量品相优劣的尺度,或许会出现好品低价出售、高价买回差品的问题,如此一来,必有一方利益受到损失。比如低评了的钱币按照低于实际分数等级的价格出售,买到的人拿去重新送评获得更高的分数,对于卖家来说显然是吃亏的。再比如高评了的币按现有分数的价格出售,买到的人也是吃亏的。由此可以看出,钱币评级结果的不稳定性,隐含着利益损失的风险。
认知一种事物需要有一个过程,没吃过糖的人,不会知道蜂蜜比糖甜。而在对钱币评级结果不稳定问题的了解方面,恐怕无人能及PCGS、NGC的创始人、美国的约翰.阿尔巴尼斯,正是他最早认识到了评级结果的不稳定问题,而首开了再评级的先河,于2007年创建了全球首家再评级公司——美国CAC。成立于2020年的荐藏评估,则是在学习借鉴CAC经验的基础上,紧密结合国内钱币收藏实际,首先推出了“分数+状态”的评估理念,并创立了既坚持谢尔顿数值评级标准,又实行综合状态认证,且自成体系的荐藏评估标准,从而使评估认证的内容更加全面、更加具体、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念,荐藏评估的认证结果,也更贴近于钱币的实际品相状态,为收藏者提供了更加详尽的参考依据。
自美国CAC成立至今,再评级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,荐藏评估成立仅三年多时间,评估认证的总量就达93000多枚。众多收藏者的参与,较活跃的市场表现,充分证明了再评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,否则,再评级早已不复存在。然而,再评级出现的时间毕竟较短,许多收藏者对再评级还不够了解,甚至会又一些模糊的认识:
有人说:荐藏评估依据的是经验,而不是标准。实际上,自成立的那天起,荐藏评估的标准及认证指标,就在公司官网《荐藏网》上予以公开,且从未更改。获得评估认证的每一枚评级币,都是依据标准来鉴定,都有具体的指标相对应,评估认证结果可以说是有据可查、有据可依。收藏者通过验证查询,也可以了解到钱币是在哪几个方面达到了星级标准,做到心中有数。这种有具体描述、有具体指标,条理清晰、条件明确、自成体系的标准,又怎能说不是标准呢?而所谓的经验,不过是接触时间较长、过手钱币较多而已。任何一个评级公司,如果离开了标准,即便是经验再多,评估认证结果也难以保持长久的稳定。
有人说:隔着评级币的外壳,看不清楚钱币的实际状态,再评级的结果不准确。而实际上,评级币的外壳都是由透明度很高的PC材料制成,外壳与内卡(钱币)的间隔距离很小。再评级人员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,就完全可以看清楚钱币的全部细节。有摄影经验的人都知道,与人的眼睛相比,相机镜头有一定的局限性,全方位抓拍细节的能力有限,但是我们看一下图片上的局部特征和瑕疵,都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。相机都能拍出来的东西,人的眼睛自然更能看得清楚,评级币外壳并不影响评级人员的观察与判断。
有人说:看图片就能知道钱币的品相好坏,不需要再评级。真的是这样吗?在此,我们直接用图说话:从第一张图上看,这枚1988年建行纪念币,黄油光很足,光泽度很高,币面较为干净整洁,没有大的磕碰划痕,也见不到氧化点。然而,再看一下第二张图,却发现这枚币有被人处理过的痕迹。如果仅凭第一张图,就对一枚评级币的品相优劣做出评判,能保证买到的钱币没有问题吗?
有人说:再评级是割韭菜的工具。其实,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,也是脱离实际的。荐藏评估之所以能够存世至今,是因为对一些收藏者是有帮助的,众多收藏者对荐藏评估是认可的。在同分数等级的情况下,荐藏评估可以将符合或优于评级标准的好币遴选出来,并区分出等级层次,负责任地推荐给收藏者;可以将送评钱币当中有问题的币筛选出来,如实反映币的真实状态,让收藏者做到心中有数;拍摄的验证图片,可以有效地与评估认证结果相对应,让收藏者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,做到举一反三;可以帮助收藏者规避一定程度的风险,为收藏者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;荐藏评估不控标、不参与市场、不干预市场,只做好身为第三方评级机构该做的事情。如此的再评级,又怎能说是割韭菜的工具呢?何况,以实例来讲,获得四星银标的评级币,其整体品相状态的确优于三星铜标的评级币;获得三星铜标的评级币,其整体品相状态的确优于原光泽认证的评级币。
对钱币品相状态的优劣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;对再评级的出现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。正因如此,参与钱币收藏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。假如所有参与钱币收藏的人,认知相同,且都具备很强的鉴别能力,都追求高端品相的评级币,那些低端品相的评级币又卖给谁呢?
总之,再评级这项事物,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,同一分数等级评级币有好坏之分的客观现实,便是它存在的理论基础。当然,目前的再评级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,而最主要的问题是:各再评级公司的理念和标准不统一,再评级结果所反映的品相状态不一致,给收藏者造成认知上的混乱。因此,对于收藏者来说,如果想要参与再评级,首先要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?仔细斟酌一下再评级究竟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帮助?如果觉得再评级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,不参与便是。对于再评级公司来说,应该始终把收藏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在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上下功夫,切实履行好再评级的责任。 |